9月10日,媒体报道称,北京市水务局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,7月31日北京市地下水埋深度较6月30日回升了15厘米,达到26.55米,地下水储量增加8000多万立方米。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。 对此,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表示,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,最大的功臣是南水北调。然而,对于水务部门的上述结论,有关学者却并未表现出同样的乐观,甚至对监测方法提出了质疑。 监测方法待商榷 “用7月底与6月底的水位相比,来说明北京市地下水位16年来首次止跌回升,是不科学的,也是不符合事实的。”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贾绍凤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。 贾绍凤认为,监测方法主要存在两个错误。 首先,要判定本年度地下水位是否上升,应该用今年某月份水位与去年同期水位相比较。海河平原包括北京的水位,基本趋势就是上半年因降水少且春灌和城市用水抽水而下降、下半年尤其是夏季因为降水多且灌溉用水少而上升。“7月份水位上升是正常现象,该月水位上升不能说明这一年都上升。” 此外,对于水务局给出的地下水位16年来首次回升的结论,贾绍凤也并不认同。“实际上不只今年如此,而是除了降水少的少数年份,夏季水位一般都上升。” “上升15厘米是不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数字?它能否代表整个北京城区的情况,能否代表一个趋势?还是一个偶然因素所致?”采访中,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岁樑发出了一连串诘问。 记者查阅报道发现,自7月16日夜晚起,北京普降暴雨,西部、北部区县接二连三启动暴雨“2级橙色”预警,并连夜升级为“1级红色”级别,其中房山24小时降水量为170毫米,达到大暴雨级别。 “同样是下雨,一次性的大雨和同等水量分批次降水的小雨,对地下水的补给是有很大差别的。”黄岁樑说。 南水北调非“首功” 据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地下水位回升,除去降雨之外,最主要要归功于南水的进京。截至9月6日,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惠南庄入境水量达5.09亿立方米,首次突破5亿立方米。这5亿多立方米的水,72%被“喝”掉,还有大宁、怀柔水库“存”水占10%,剩余18%来水量用于回补地下水。 “南水北调作用是很显著的。”贾绍凤强调,但不是说南水北调的水直接灌到了地下,而是南水北调水替代了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,减少了地下水开采,因而间接地促进了地下水位的回升。“补给地下水的第一来源仍是自然降水。” 黄岁樑表示:“南水北调不会直接补给地下水,这是很早以前就讨论过的,成本太高了。北京地下水上升可能和‘超采’下降有关系。” 连年的超采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,截至2014年1月底,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4.5米,与上年同期相比,地下水位下降0.3米,地下水储量减少1.5亿立方米;与超采前的1998年同期相比,地下水位下降12.83米,地下水储量减少65亿立方米。此外,北京地下已经形成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。 截至今年7月底,朝阳、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,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3.3万立方米。 何以解“渴” 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说,京津地区都是极度缺水之地。据了解,两地平均每年每人可供应的水资源仅180立方米左右,是全国标准的1/10,是世界水平的1/36。 “我们的水价并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稀缺性。”贾绍凤指出,未来应该调整产业结构,并大幅提高水价,让那些耗水大户的企业不能随便进来。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津辉同样认为,用水过度和工业发展布局有关。“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,考虑问题的优先级是不一样的,就目前而言,应该把水资源放在首位了。” “中国的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,主要表现在工业用水方面。”黄津辉指出,同样是产生1元的GDP,我们的水成本是要远高于欧美和日本的。 那么,提高水价是否为解决问题的良策呢? 在黄津辉看来,提高水价并不是全部。“重要的是水务部门提高水价之后,钱是如何分配的,是否会用到节水技术的开发上。” 此外,“海绵城市”的建设也被反复呼吁。“要通过改进城市设计来存住更多的水,增加人行道和绿地,争取更多的降水不被浪费。”黄岁樑说。 “水的问题十分触目惊心,它跟空气一样是无法替代的。”黄津辉认为,由于涉及的方面很多,治理水的代价可能比治理空气更大。 |